學名
Hexanchus griseus  
發音 
Hexanchus griseus灰六鰓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棲息深度 0 - 2000公尺
中文名 灰六鰓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六鰓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2 Hexanc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灰六鰓鯊 
最大體長 48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灰六鰓鮫、六鰓沙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法國 
同種異名 Hexanchus corinum, Hexanchus corinus, Hexanchus griseus australis, Monopterinus griseus, Notidanus griseus, Notidanus monge, Notidanus vulgaris, Squalus griseus, Squalus vac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801544 ASIZP0911544 NMMBP06439  
典藏基因2016-02-0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ix-gilled shark; Sixgilled shark; Sixgill shark; Sixgill cow shark; Six-gill shark; Atlantic mud shark; Atlantic mudshark; Cow shark; Brown shark; Bull shark; Bull dog shark; Bluntnose sixgill shark; Gray shark; Grey shark; Mud shark 
瀕危狀態 LR/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0-06-30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稍粗大。頭寬扁;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短而鈍。眼大,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上下唇褶不甚發達。兩頜齒異形;上頜無正中齒,每側20個,前面2齒簡單而細尖,齒頭外斜,中間8-9齒,外側具1-3小齒頭,最後7齒低小圓形,齒頭很小或無;下頜正中具一齒,中央齒頭尖長,側齒頭3,每側12齒,前面6齒寬扁長方形,具7-10小齒頭,後面6齒細小。噴水孔細小,位於眼後緣上方。鰓孔6個。背鰭一個,小而後位,起點與腹鰭後端上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胸鰭寬大,鐮刀狀,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狹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下葉前部具顯著三角形突出,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暗褐色;吻腹側及腹部淡色;各鰭灰褐色;尾鰭下葉及末端灰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外緣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180-1,100公尺附近,但最深可達2,000公尺,具日夜垂直分布,白天棲於底層,晚上至上層覓食。主要以其它小型鮫類、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22-108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70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東北部海域曾發現。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